柬埔寨吳哥窟(Angkor Wat)
基本資料
- 別稱:
- 小吳哥、吳哥寺。
- 建築年代:
- 公元十二世紀的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年代,約 1113 - 1150 年。
- 宗教:
- 印度教(毗濕奴 Vishnu)。
- 建築風格:
- Angkor Wat。
- 評語:
- 非看不可。
- 一般參觀需時:
- 1.5 小時(走馬看花)至半天(細心感受)。
- 最佳參觀時間:
- 日出或黃昏。
- 最大特色:
- 1) 第一層長廊上嘆為觀止的浮雕;
2) 吳哥窟西門外經典的廟塔倒影。
還以為預算了三小時參觀吳哥窟大可以放心慢慢欣賞,想不到最後還是看不完,吳哥窟實在太大、太吸引了!
吳哥窟只是數百年前高棉人帝國都城裡的其中一座廟宇,可算是眾多吳哥遺跡之中最宏偉壯觀的建築,充分發揮高棉人高超的建築和雕刻藝術。
“吳哥”一詞解作城市或都城,而“窟”則解作廟宇。吳哥窟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的 Suryavarman II 年代,估計需時約三十年。Suryavarman II 是高棉全盛時期的主要國王之一,在位期間曾多次征戰,又曾派使者到當時的宋朝。
浮雕迴廊
吳哥窟主體建築共分三層,在第一層外四面的長廊,左右兩翼的牆上各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壁畫,合共八幅大型浮雕連同周圍的精緻雕像,為吳哥窟雕刻藝術的代表。
欣賞浮雕應從左至右。八幅大型浮雕之中,以西面的兩幅、南面左翼以及東面左翼的浮雕最精彩:
東面左翼的一幅,名為“攪拌乳海”(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是吳哥窟最矚目的浮雕。畫面描述一個有名的印度教神話故事:話說乳海之下藏有長生不老藥,起初神魔各自爭奪,但大家都失敗,後來保護神毗濕奴(Vishnu)促成神魔訂下盟約,合力取藥。祂們的辦法是把神蛇的身體盤繞著中央的神山,92 隻魔鬼和 88 位仙家合力轉動蛇身,令乳海滾動而拋出長生不老藥。可是中途出了岔子,神山快要下沉,神蛇也抵受不住而嘔出毒液。
危急之際,創造神大梵天(Brahma)求得破壞神濕婆(Shiva)喝光毒液,而毗濕奴也化身成一頭巨龜托起神山。得到三大神祗合力,神魔最終不但成功取得長生不老藥,還把乳海裡的奇珍異寶都拋了出來,甚至包括幾位女神如飛天舞蹈仙女 apsaras。
西面左翼的一幅,名為“蘭卡之戰”(Battle of Lanka),描述著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中、一場發生於今天斯里蘭卡的正邪大戰。正義一方的羅摩(Rama),是保護神毗濕奴(Vishnu)的第七個化身;邪惡一方的 Ravana,是個十頭廿臂的惡魔。羅摩邀得猴王 Sugriva 的幫助,召來猴子大軍,最後當然邪不能勝正。
西面右翼的一幅,名為“Kurukshetra 之戰”(Battle of Kurukshetra)。描述印度另一部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中的一場兩表兄弟之間、發生於古時Kurukshetra 省的戰事。壁畫中,只見交戰雙方各據左右一方,將領或乘雙輪戰車,或騎上大象,指揮士兵向前推進;士兵或揮矛發箭,或徒手肉搏,死傷無數。戰場上雙方奮勇廝殺,人馬踐踏,箭如雨下,場面十分慘烈。
南面左翼的一幅,名為“蘇耶跋摩二世的軍隊”(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描述的是高棉人和敵人的戰爭,場面較之前的更現實,可見樹木和動物出現背景之上。將領騎上戰馬或大象之上,地位明顯較一般士兵為高;但看見畫面中央的國王,束上佩劍威武地站立在大象上,隨從舉傘撥扇,四旁有千百衛士保護著,地位顯然又更勝一籌了。
此外,迴廊上其他的浮雕也不遜色。例如南面右翼的一幅,描述天堂和地獄的境況:畫中有給人扣上頸扣的,有給人鞭打的,有給怪物咬的;地獄裡的人物骨瘦如柴,全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畫面倒跟我們古時的“十八層地獄”的傳說有些相近,都是些“鉤舌根”、“下油鑊”之類的刑罰,同樣有著警世的作用。
幾點提示:
- 拍攝吳哥窟經典的日出、日落倒影可沿入口石階直走,快到主建築前留意左邊的水池即是,也即是走往小販的方向。
- 爬上第二、三層的石梯很高很陡,要有心理準備,下來時尤需小心。南面的階梯設有欄杆較易走,但仍要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