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悠遊馬六甲:華埠/唐人街(Chinatown)

馬來西亞馬六甲華埠(或唐人街,Melacca Chinatown)的歷史可追溯至中國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六次駐節馬六甲,並在當地設立「官廠」,這使得馬六甲華埠成為當時華人遷居南洋最早的集中地。

馬六甲華埠包括以雞場街(Jonker Walk / Persiaran Jonker)為主幹的二十多條周邊街巷。「雞場街」的名稱源自閩南語「街場街」(意為繁忙的街道),因閩南語中「街場」與「雞場」同音而逐漸演變為現稱。荷蘭殖民時期,它被命名為Jonker Walk(荷蘭貴族街)。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這條街道已從早期華人落腳謀生的聚居區,演變為集古蹟、文化、休閒三體合一的旅遊景點。

1990 年代雞場街一度走向沒落,許多居民遷移至新區。2000 年馬六甲州政府提出成立「雞場街文化坊」的倡議,對該區進行規劃與整建,使其重現活力。2008 年雞場街老街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雞場街內設立了一個小小的雞場街世遺公園(Jonker Walk World Heritage Park)。

跟其他我到訪過的東南亞華埠如檳城(Penang)會安(Hoi An)一樣,馬六甲華埠內可找到富有華橋文化的華人會館和宗祠等建築,可惜它們大都不對外開放,我只參觀了當中的福建會館,它建於清嘉慶年間。

馬來語稱呼當地的華人移民和當地土著通婚後所生的混血後裔為峇峇娘惹(Baba Nyonya),當中男性的稱為峇峇,女性稱為娘惹。本來我很有興趣參觀馬六甲華埠的峇峇娘惹博物館(Baba and Nyonya Heritage Museum),奈何大意忽略了它的休息時間,落得望門興嘆的下場,是我此行的最大遺憾。

華僑社區少不了的當然還有廟宇、道觀等宗教建築。馬六甲華埠內有多間大、小廟宇和道觀。其中 1646 年建成的青雲亭(Cheng Hoon Teng)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它融合佛、儒、道三教特色,館內有紀念鄭和的碑銘。參觀這些廟宇和道觀時不要忘記欣賞廟頂的精美彩雕。

馬六甲華埠內的宗教建築可不限於華人廟宇和道觀,還包括幾座清真寺和印度教廟:

甘榜吉寧清真寺(Masjid Kampung Kling)的歷史可追溯至 1748 年,現時的建築則是重建於 19 世紀。清真寺重重疊疊的屋頂源自印度教神廟的建築風格,尖頂的叫拜塔呈現出蘇門答臘早期清真寺的風格。另一間清真寺甘榜烏魯清真寺(Masjid Kampung Hulu)的歷史則更悠久,1728 年由荷蘭人修建。

建於 1781 年的 Sri Poyyatha Vinayaga Moorthy Temple 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印度教廟之一,寺內供奉著象頭神。更多的印度教廟散落在華埠外圍的地方,我前往 Kampung Chetti 時經過了一些。

除了宗教建築,馬六甲華埠內還可找到兩名古代伊斯蘭戰士的陵墓 Hang Kasturi Mausoleum / Makam Hang Kasturi 和漢日拔陵墓(Makam Hang Jebat)。

馬六甲華埠內街道兩旁林立著許多結合中式與南洋風格的房屋,其中不少是百年歷史的老建築,值得花點時間漫步其間。

《悠遊馬六甲:華埠/唐人街(Chinatown)》- 本頁留言

注意:除標明 <站長> 的留言外,其餘的回應皆為留言者的個人意見和資料。

留言 讚好謝謝!

你的名字 *
你的回應 *
你的評分
最差 1 2 3 4 5 最好
你來自
你的電郵
你的網頁

注意:留言或回應只用作個人旅遊經驗分享、對這網站的意見或相關的旅遊查詢。與此無關、不法、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恕不另行通知。